在百度搜索“垃圾”有一億個相關結果。
2019年上海施行“最嚴垃圾分類”,讓垃圾轟轟烈烈了一把,2020年疫情,醫廢處置難題再引各方關注。“垃圾”是個復雜問題,這一次,首先需要清楚什么是醫廢處理?
根據《醫療廢物管理條例》,一般醫廢需要經過三層處理——由直接產生者做簡單消毒處理,由醫院指定責任人做分裝打包等二級處理,再由專職人員做無害化處理。
也就是說,醫廢不能直接作為垃圾焚燒、填埋,必須經由有資質的單位無害化處理,而企業需要獲得醫療廢物經營許可資質,才能成為醫廢處置單位。但符合資質的單位并不多,近年來,全國經營資質增長數量在每年30-40之間,平均每個省份每年新增約一個名額?
疫情爆發時,醫廢產量以武漢為原點暴增,處置能力卻是各地分散的。于是,各地單位或自發或相應號召,紛紛組建隊伍前往武漢支援“抗疫”。
2月10日,有著多年環保工作經驗的趙燕妮,帶著武漢市生態環境局批復的通行證明,率領啟迪環境各地的十名工作人員集結武漢,由于武漢封城,1200公里的路程只能自駕前往。
她的任務是盡快在定點醫院搭建移動的“醫廢應急處理系統”,對醫廢進行無害化處理—— 由于“疫廢”的傳染性、危害性極強,處理不當會造成病毒的進一步擴散,所以醫廢的無害化處理是關系著公共衛生安全的重要一環。
正常情況下環衛部門的運輸車(冷藏車)會定期到醫院,將醫廢運到該地區的醫廢處置工廠進行無害化處理,其后再將剩余的殘存垃圾,轉運到普通垃圾場進行終端填埋/焚燒。
但當趙燕妮到達武漢江南協和醫院時,眼前未處理的醫廢已經“爆倉”了——當時的發熱門診有600多號病人,每天產生80多桶醫療廢物,而由于武漢城市處置中心的倉庫堆滿了,已經4天沒有人來運送這些“疫廢”。
“我們用了兩天兩夜組建安裝機器,從2月13日投產連續運行,除檢修期,機器每天24個小時滿負荷運轉。”趙燕妮介紹到,團隊這次用來消滅病毒的“武器”是緊急購置的——該設備通過高溫蒸汽滅菌的工藝,將有毒性的醫廢殺菌消毒,處置后的醫廢變為無毒廢渣,與一般垃圾無異,可以直接運送到附近的垃圾場進行焚燒(發電)、填埋,這也是目前國內普遍使用的兩種普通垃圾處理方式。
“相比另一種焚燒工藝,高溫滅菌工藝的缺點是處理后的垃圾無法‘減量化’,但優點是‘無害化’的能力強,且在集成應用上性能更穩定,更適用于這次疫情的情況”,趙燕妮說。
據介紹,這套像迷你車間的設備造價約250萬,通水通電即可使用,單日處置能力是1.5噸,但相對于武漢疫情產生的醫廢來說還是遠遠不夠的,武漢最高峰時單日產生的醫廢有200多噸。
由于“疫廢”的強傳染性,在現場的工人每天需要換兩套防護服,保持一米以上距離,4個小時換一次口罩。“工作人員兩班倒,早班6點開始,晚班12點結束,這樣的強度堅持一天下來可以處理40桶醫廢。”
像啟迪環境這樣去馳援的團隊還有很多,在眾多環保人的連續努力下,堆積如山的醫療廢物終于實現“日產日清”。
據生態環境部通報的全國醫療廢物、醫療廢水處置情況顯示,截至2020年4月4日,全國醫療廢物處置能力為6070.6噸/天,相比疫情前的4902.8噸/天,增加了1167.8噸/天。其中,湖北省能力從疫情前的180噸/天提高到了667.4噸/天,武漢市能力從疫情前的50噸/天提高到了265.6噸/天。自1月20日以來,全國累計處置醫療廢物23.2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