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疫情防控趨勢向好,全國各地迎來了復工季。在經歷了一個超長假期后,有人重新回到了熟悉的工位,有人重新坐上了復工的班車,所有人都開始再次為生活奔波。車水馬龍,城市重歸喧囂。
當戰疫逐漸取得勝利,流水線重新運轉,機器重新轟鳴,我們來到了另一個名為復工的戰場。鳳凰網財經頻道和鳳凰網美食頻道聯合推出《復工正當春》系列報道,關注加速奔跑的奮斗者,重新回暖的中國經濟。
2003年的非典病毒,催生了國內醫療廢物處置行業“從無到有”,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各地醫療廢物產生量激增,則顯露了國內醫療固體廢物(簡稱“醫廢”)處置能力的短板,倒逼行業改革、進步。
據生態環境部通報,截至2020年4月4日,全國醫療廢物處置能力為6070.6噸/天,相比疫情前的4902.8噸/天,增加了1167.8噸/天。武漢市能力從疫情前的50噸/天提高到了265.6噸/天,自1月20日以來,全國累計處置醫療廢物23.2萬噸。
疫情中,武漢市高達五倍增長的處置能力,是如何實現的?幾十萬噸醫廢是如何處置的?這次國內史無前例的公共衛生安全事件對于環保行業而言意味著什么?鳳凰網財經采訪了來自啟迪環境多個業務板塊的環保專家,了解疫情前后的醫療固廢處理難題。
2月21日,中央明確提出要加快補齊醫療廢物、危險廢物收集處理設施方面的短板。其后,各項產業政策頻出。多名環保業內人士均認為,此次疫情必然給環保行業未來的發展帶來深刻變化。包括深圳、重慶、河北雄安新區在內16個“無廢城市”試點建設進入實操階段。種種跡象表明,環保產業可能迎來黃金發展期。